CSOLDE 2024第六届中国(济南)国际养老服务业展览会
CSOLDE 2024 sixth China (Jinan) International Old-age Services Exhibition

2024年05月27-29日       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

EN

今天是2024年05月18日,距离开幕还有 8 天

EN
关闭

2022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青少年眼健康产业展览会

养老事业与产业双轮驱动下的中国式养老路径

2024-01-23

养老事业与产业双轮驱动下的中国式养老路径

上海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   陈跃斌

我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中国式现代化将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因此,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过程中,有效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开辟中国式养老之路势在必行。

要将基本养老服务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基石;重视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将专业化、普惠性养老服务引入家庭;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养老产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实现养老事业和产业双腾飞;加快建立健全长期照护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基于以上认识,发展中国式养老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养老服务法治保障;二是在基本养老服务基础上,推动普惠性养老服务发展,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提高养老服务性价比;三是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整合型养老服务体系;四是形成多元筹资机制,鼓励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五是营造公平公正的养老服务市场环境,激发养老服务企业活力。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江苏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   郝   琳

江苏省是人口大省,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23.18%,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4.2%,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江苏省将老龄工作委员会升格为省委议事协调机构,建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一老一小”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省级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法规制度,制定“十四五”相关规划,出台《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并设基本养老服务专章;做好人口监测,形成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开展能力评价,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组织试点示范,通过中央资金、专项债券等多种途径加强资金支持;营造老年友好环境,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促进产业发展,制定《江苏省“十四五”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举办相关研讨会等。

下一步,应强化系统思维,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通过重点领域突破解决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完善产业规划,推进养老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数据支撑,推进包括老年群体基本信息在内的人口信息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加强舆论引导,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避免将人口老龄化问题化、片面化和碎片化。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浙江养老创新发展模式

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   方仁表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把老有康养列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浙江省民政厅创新提出“家门口幸福养老”模式,核心是构建“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的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积极推进“家门口幸福养老”模式,就是要让生活在浙江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养老服务,重点聚焦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一是聚焦解决地区差距,打造山海协作养老版。通过“海岛支老”“山区助老”行动,在海岛组织省内养老服务基础好的五个设区市包干支援舟山15个孤悬小岛,每个小岛派出2名护理员,开展服务支老、设施支老、管理支老、文化支老工作。二是聚焦解决城乡差距,打造老有康养联合体。整合村社服务资源,推出“邻里康养”数字化应用,倡导资源下沉、共享,方便老年人在家门口获得优质公共服务;在医康养护上,创新推出“康养联合体”,充分发挥乡镇卫生员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增设康复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能看病配药、获得照护。三是聚焦解决收入差距,打造养老服务“爱心卡”。在提高基础养老金、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财政投一点、集体担一点、社会捐一点、家庭出一点”的“四个一点”模式,加强资金筹措,培育服务企业,提高老年人支付能力,扩大养老消费。

深化合作,积极推进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

安徽省养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胡前义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养老服务条例》以及《关于加快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都提出推进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合作。近年来,安徽省强化交流合作,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康养产业带、康养小镇和旅居健康养老基地,同时在加强人才培养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实践。

推进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安徽省主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打造高水平康养基地,提升已认定的15个长三角康养基地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未来将新增认定不少于10个长三角康养基地。二是推动老年教育与老年旅游、机构照护等业态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主题游学、文化培训等服务。三是积极推行异地(旅居)养老,指导长三角养老协会联合体认定的51家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安徽)规范服务,支持其他养老机构积极参与新一轮的认定活动。四是借鉴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等地经验,会同文旅等部门打造一批短期精品旅居养老线路。五是促进长三角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长期护理保险异地结算等方面开展一体化试点。六是推动三省一市养老产业支持政策、标准规范、信息数据等衔接共享,促进更大范围内要素自由流动,整体提升区域养老产业竞争力。七是支持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八是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双招双引”。

经济新格局下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新趋势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   吴玉韶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养老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养老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政策机遇。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是引领养老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其厘清了政府的养老责任边界,对产业发展来说也是一项利好政策。转型机遇。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养老服务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消费增长点,补齐养老服务短板迫在眉睫。需求机遇。新一代老年消费能力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十分旺盛。未来,健康养老服务业、养老制造业、养老文化业、养老金融服务业前景十分广阔。

企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以新理念引领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二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在提供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不断摸清老年人的真实需要;三是坚持产业细分,实现服务专业化、供需精准化;四是坚持数字化思维;五是提供高品质服务。

老龄文明视野下积极老龄化战略的迭代发展

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林闽钢

30年前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马德里宣言》提出了“积极老龄化”,倡导以老年人需求为基础转变为以权利为基础,视老年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如今,长寿社会带来了三个重要的变化和冲击。一是多段就业常态化,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可以再参加工作、再受教育,选择新的人生;二是终身学习常态化;三是带病生活常态化,有数据显示,近60%的老年人带有一种到两种以上的慢性病,在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时间段当中,相当长的时间要带病生活。

面对以上三个变化,我们要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愿景,这个愿景应当超越健康、参与、保障三大架构和发展取向,在理念上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应对转变,在价值上实现以就业为中心的工具理性到以老年人本位主义为中心的转变,在政策上最大限度提升老年人综合福祉。

智慧康养模式提升认知症老年人服务质量的路径与策略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智能养老实验基地主任   钟仁耀

认知症老人照护是世界性难题,智慧康养服务有着极大的潜力和优势。智慧康养服务可以通过改变信息传递方式,强化资源整合力度、提升服务管理效率。既为医护人员提供更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又能提高认知症老年人的安全性、社会参与度和整体生活质量,为认知症预防、临床诊疗和照护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提升认知症老年人智慧照护质量,在路径选择上应加强高科技企业与养老服务企业合作与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多方主体间的共享与合作,成立智慧康养服务信息管理中心,积极吸纳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等参与;建立产业标准与服务规范;健全监管与反馈机制。在策略选择上,应增强智慧康养技术的安全性,保障认知症老年人的权益和安全;增加认知症老年人智慧照护产品的友好性和亲和性;培养认知症老年人及家属的数字素养;充分发挥医护人员在沟通、安全培训和教育、专业判断和监管方面的作用;释放认知症群体消费潜力,激发智慧康养市场活力,建立认知症老年人智慧照护服务支付机制。

以高质量社会保障助力中国式养老服务发展

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   何文炯

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是应对失能风险而存在的一种保障制度。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长期照护保险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功能定位来讲,长期照护保险可以提高失能老年人购买照护服务的能力。从覆盖对象来看,职工和居民的长期照护保险要一起推进,保障对象是全体国民。从基金平衡的角度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必须能够实现长期平衡,具有可持续性。从服务供给层面来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不是有钱就能实现的,服务供给主体的专业化程度、服务规范等都很重要。从制度效应来看,要重视理解和把握参保人、受益人、照护服务供给方,以及相关部门的行为,确保制度落地效果最佳。从文化培育角度来说,应加强全民互助共济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长期照护保险的社会认可度。
分享至:

联系我们

电话:+86-136 5860 5227

邮箱:554817120@qq.com